骨髓瘤动态
多发性骨髓瘤
徐缓,患者可有数月至10多年的无症状期。在此期,可有血沉增快、M球蛋白或原因不明的蛋白尿,此谓“临床前期”。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。国内2547例临床分析,主要为骨痛、贫血、发热、感染、出血、肾功能不全、关节痛、消化道症状、神经系统症状、骨骼变形及病理性骨折等等。临床表现主要由于恶性增生的浆细胞、骨骼及髓外组织的浸润及M球蛋白增多所致。 1.浸润性临床表现 (1)骨痛 骨髓瘤细胞在骨髓腔内相对无限增生、侵犯骨骼和骨膜,引起骨痛。骨痛常常是早期和主要症状,其中以腰骶痛最常见,其次是胸痛、肢体和其他部位疼痛。早期疼痛较轻,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,因而易误为风湿痛。后期疼痛较剧烈,活动、负重加重,休息及治疗后减轻。骨痛常为诊断的早期和重要线索。 (2)骨骼变形和病理性骨折 骨髓瘤细胞侵润,破坏影响皮质血液供应,引起弥漫性骨质疏松局限性骨质破坏并可形成局部肿块,且常呈多发性。胸、肋、锁骨连接处发生棉球样结节,对本病有诊断意义。骨质破坏处易引起病理性骨折,且往往多处骨折同时存在。 (3)造血器官的损害 由于肿瘤灶主要在红骨髓中,故贫血常见,可为首发症状,贫血多为中度,后期严重;血小板减少多见,可伴有出血症状。 (4)髓外浸涧 受侵器官组织中以脾、肝、淋巴结、肾脏为最常见。呼吸道和口腔中单发软组织骨髓瘤的机会较其他部位为多。 (5)神经系统病变 可首发或后期出现。最多见为胸、腰椎脊髓受压引起截瘫。病理性骨折也是造成骨髓压迫的另一重要原因,且多数病例在截瘫前可出现相应的灼性神经根疼痛。颅骨肿瘤可直接压迫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。周围神经病损以进行性,对称性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为主。 2.大量M蛋白及其多肽链引起的临床表现 (1)肾功能损害 半数左右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有肾功能损害。肾脏病变可作为首先症状或在病程中发生,尿蛋白常有本一周蛋白存在。M蛋白及其多肽链可致肾小管变性、扩张、阴塞,导致肾单位的破坏和肾功能衰竭。肾功能衰竭可为慢性或急性,是本病仅次于感染的死亡原因。 M蛋白的大量产生,正常免疫球蛋白形成减少和r球蛋白分解代谢增加,是易感染的主要原因。本病患者容易感染,较正常人高15倍。近年来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为主;病毒(如节状疱疹)感染也有所增多,感染常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。 (3)高粘稠性综合征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液粘滞度增高与血清中大量M蛋白增多和蛋白本身粘滞度变化有关。血液粘滞度增高后影响血液循环和毛细血管内的灌注,引起组织器官淤血和缺血、缺氧改变。其中以脑、眼、肾、肢端最为明显。 (4)出血倾血 为本病常见,原因不一。血小板生成减少、M蛋白导致血小板功能障碍、M蛋白直接拟制Ⅷ因子活性等都是引致出血的原因。 3.其他 (1)伴有其他肿瘤 尸检可见本病患者约有19%可合并其他肿瘤,这些肿瘤中非淋巴--网状系统肿瘤发生率明显增加,尤其是乳房癌、脑癌、胆道肿瘤。也有报告合并何杰金氏病、淋巴肉瘤、网状细胞肉瘤、骨髓纤维化、Kaposi肉瘤等。 (2)与淋巴细胞、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密切 Golderberg等报告其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居民发生率。也有报道伴发皮肌炎等疾病者。 五、实验室检查 贫血一般为中度。贫血属正常细胞正常色素型。红细胞大小不一,血中可见少量幼粒、幼红细胞。晚期由于骨髓浸润和化疗药物的抑制而常有全血细胞减少。红细胞沉降率由于血浆球蛋白显著增多而显著增快。 2.骨髓检查 骨髓穿刺活检对本病具有特异诊断的意义。病变部位显示骨髓有核细胞多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。当浆细胞在10%以上,伴有形态异常,应考虑本病的可能。骨髓瘤细胞大小形态不一,核染色质较疏松细致,核周淡染环多消失。胞浆嗜碱,深兰、不透明泡沫状,有的瘤细胞胞浆内有Russell小体。有的其胞浆内充满大而浅兰色空泡并具立体感,谓之葡萄状细胞(grape cell)。并可见双核、三核及少数多核的瘤细胞。根据1957年第六届欧洲血液学会议,骨髓瘤细胞分为4级:Ⅰ级:成熟(小)浆细胞型。Ⅱ级:幼浆细胞型。Ⅲ级:原浆细胞型。Ⅳ级:网状细胞型。怀疑本病但穿刺阴性应注意:①骨髓组织粘滞度大,且其中夹杂有瘤细胞极度增生及造血细胞贫乏的区域,如穿刺部位恰在增生不良的区域则不易取得骨髓组织。②本病初期, 骨髓病变呈局灶性③结节性分布,因些宜做多部位、定期穿刺。由于胸骨易受累,必要时胸骨穿刺应是重要诊断步骤。可结合X线于病变部位穿刺以期较高的阳性率。 3.异常球蛋白 (1)本一周(凝溶)蛋白 50~80%的骨髓瘤患者尿本现周氏蛋白阳性。此病初期,本一周氏蛋白常间歇出现,晚期才经常出现,因此,本一周氏蛋白阴性,亦不能排除本病,应反复、定期查尿。此
|